分類
性別議題

科技騷擾層出不窮 應停止檢討受害者

在通勤捷運上滑手機時,收到airdrop通知寫著「一起互換寵物照片」,你會按接收還是拒絕呢?
 
日前有女性收到此類通知,按了接收,卻收到男性生殖器照片。而當事人即使換線轉乘,該名男子仍持續尾隨當事人,並不停藉發送airdrop騷擾她!
 

在這個案例中,男子的騷擾行為與尾隨跟蹤,分別可依《性騷擾防治法》與《社會秩序維護法》來處理,但在實務層面,即使當事人在事發當下按車廂緊急按鈕,站務人員或捷運警察也無權盤查所有乘客的手機;若當事人事後憑截圖至警局報案,也有可能因無法查出嫌疑人身份,而不了了之。
 
近年來這類新興數位性騷擾屢見不鮮,台灣不久前也出現將生殖器照片包裝成「防疫訊息」的案例,來誘騙他人按下Airdrop接收鍵;而不只在台灣,這樣的騷擾手法也在各國接連發生。2018年,英國一間市調公司YouGov即統計過,18-36歲的女性中,高達41%的人曾無預警用airdrop收到下體照,其中58%的人表示感到噁心、愚蠢。
 
即使統計結果顯示,遭受airdrop騷擾經驗的女性多半感到不適,但在這篇「互換寵物照片」的po文下,仍出現許多譴責受害者的留言:「台女日常反應」、「就是關掉啊,妳是不是邏輯死掉」,而眾多譴責聲音也並非都出自男性,也可以看到女性留言「關掉就沒事」。我們認為,關閉airdrop固然可作為隔絕騷擾訊息、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即使airdrop開著,人們也沒有義務接受他人用生殖器照片騷擾及被迫承擔此騷擾行為所帶來的恐懼與不舒服。
 
事實上,小編自身也曾遭遇類似的荒謬經驗,有次竟在捷運上收到一張嘴角都是嘔吐物的正面照片!科技發展下,騷擾工具與手法越發多樣化,持續檢討受害者的風氣只會錯誤地把相關責任「個人化」,而且是不公平地片面要求「受害者」自己承擔,卻忘了真正該追究責任的對象除了性騷擾的行為人,還應該督促政府盡快建立起更完備的數位性別暴力防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