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內容如何避免性別偏見?
英國最大的教科書出版公司—培生集團近日公布一項指引,要求內部員工編寫教材時應避免「下意識的性別偏見」,如「女孩是敏感的」、「男孩比較有自信」這類語句,更明定教材應提升女性傳統上的陽剛角色,反之亦然。 培生的指導方針是,把女性刻畫為企業主、粉刷房子、穿實驗室外套、修理汽車;把男性描繪成帶孩子上學、幫同事烤生日蛋糕、參加會議紀錄、當小學老師。此外,教科書中的機器人、動物也必須確保有女性角色,且動物角色應避免「刻板的女性或男性標籤」,如用長睫毛說明是女性,或藉打領帶代表男性身份。
一位雙性人準媽媽的故事讓我們了解性別真的很多元
「性別天生」這說法通常預設:一個人的性別究竟為何,在出生時就由其生理上、外觀上的性別特徵決定,不會再有任何變動。同時,它也隱含另一個假設: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是同一件事。對多數人而言,這些假設是無庸置疑的概念,然而,一位美國女性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性別」比我們所以為的更複雜、更豐富。 18歲的 Mikey Chanel 具有男性的外生殖器,出生後一直被視為男孩撫養;事實上,她內心始終認為自己應當是個女孩。13歲時,Mikey Chanel 先是自認為同志並向他人出櫃,並且持續探索自己是否為跨性別。直到去年,Mikey 在如廁以及性行為之後,感覺身體不太尋常,前往醫院接受檢查,才知道她的體內存在著女性生殖器官,且具有受孕能力。
字典也需要落實性別平等 褪下刻板標籤
牛津大學出版社近日在倡議團體檢視下,旗下字典將「女人」(woman)這個字的其中一個釋義更新為「某人的妻子、女朋友或女性情人」(a person’s wife, girlfriend, or female lover),而不再是某個「男人」的妻子、女朋友或女性情人(a man’s wife, girlfriend or lover)。這個改變,讓「女人」一詞有了更廣泛、更全面的解釋,不再只是某個男人的附屬,或必須通過男性才能定義。不過,其實進入婚姻或親密關係也並非成為「女人」的必經之路,不論性傾向、性別認同、單身與否,都可以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