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仇恨歧視 性別議題

找回被消失的身心障礙女性

各地街頭常見巡迴中的粉色乳房攝影車,因可近性的服務,有效提高了女性的乳癌篩檢率。但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對障礙女性而言,這樣的「可近性」是否確實?

過去已有障礙女性指出,乳房攝影車的階梯設計排除了她們的使用權,不僅如此,醫院裡的許多檢查器材也往往忽視障礙女性的需求,導致她們的就醫權益和健康容易遭到耽誤。例如:有障礙女性遭遇過想做乳房攝影,但檢查設備需要能站立10分鐘,且要貼近儀器。醫院的醫護人員沒有和障礙女性討論如何調整檢查方式,就直接告知她因為「身體功能」的原因「無法檢查」。


在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的積極倡議和提案之下,衛福部終於在上個月公布「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無障礙友善一覽表」,以障礙女性的使用角度作為評估標準,如是否有「無障礙」更衣間、檢查室的空間是否可讓輪椅迴轉、檢查機器的高度等。然而,卻也仍可見到某些醫療院所更衣室或廁所與檢查室不同樓層的情形,障礙女性必須移至其他樓層更衣、上廁所,雖然檢查的基本需求獲得了初步改善,但要落實友善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除了面臨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外,令障礙者往往生活中處處受挫的,還包括來自於旁人「不能同理」所帶來的壓力。障礙女性的身體因不符合父權社會對女體的主流期待,過去也曾發生有障礙女性因為腿部萎縮,而被小學老師要求不得著裙子上課,必須以長褲來遮蔽外界凝視的事例。

此外,障礙女性能否進入婚姻,甚至是育兒能力也常遭受質疑。傳統對母職角色的期待,正好與障礙女性的「被照顧者」的形象衝突,而即使是患有不具遺傳性疾病的障礙女性,也可能會受到「是否會把疾病遺傳給小孩」的質疑。社會慣以傳統照顧者的模板強加在障礙女性身上,在她們決定生或不生之前,就先對她們的生育、照顧能力打了叉叉。

「有障礙的是環境,是觀念,不是人」。我們認為真正需要被檢討的是空間/設備設計、態度與觀念,而不該是障礙女性的身體形貌及其功能。只有當醫療場域乃至社會把障礙女性主體的存在及其需求,都納入所有的議程與制度設計、資源分配,才能真正建構無歧視的環境、回應障礙女性群體的需要。

我們更期待政府能從「看見」障礙女性的真實處境出發,認真對待並著手改變,找回在許多政策討論中「被消失的障礙女性」,最終達到讓所有人皆能自在生活的理想,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人是「他者」。

衛福部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無障礙友善一覽表:www.hpa.gov.tw/File/Attach/1093/File_1537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