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跨性別者很難逃脫的貧窮路徑是這樣的:因身份遭同儕霸凌而被迫輟學,輟學後因無力維生只能上街乞討,或在婚禮上表演歌舞,如果想要穩定一點的收入,除了性工作外別無選擇。即使官方早在2013年承認「第三性」的存在,但跨性別群體的社會地位仍舊邊緣、弱勢。
日前,首都達卡出現了一絲亮光。伊斯蘭教領袖伊瑪目阿薩德在當地成立了一所跨性別學校,免費教授孟加拉語、英語、數學、社會科學等課程,並不設入學年齡限制,歡迎所有曾被迫輟學的跨性別者重回校園,目前已招收超過150名學生。
這間學校,也和你我印象中的「學校」很不一樣。沒有開闊的操場,教室裡沒有課桌椅,學校座落於貧民窟裡一棟樓房的頂樓,他們肩並肩坐著,即使學習環境欠佳,對跨性別者而言卻是唯一的翻身機會。
有了身邊跨性別同儕的陪伴,也讓學校成為學生找尋認同、歸屬的空間。然而,為 LGBT 打造的學校不只存在於孟加拉,在種族相對多元、社會風氣普遍被視為相當開放的紐約,也有專收 LGBT 學生的公立高中與中學,學生無需擔心自己的性別身份會引來他人異樣眼光,而能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氛圍中安心學習。
如果社會普遍友善,這樣專門為多元性別學生而設的學校,想必不會誕生,採取此種「保護性」教育模式的意義在於,避免多元性別的孩子太早就因校園霸凌與歧視而遭摧折導致失學,也因此是有意識地提供多元性別孩子安心學習的環境與相應的教育資源;學生不僅能藉教育擁有選擇未來的權利,也能從同儕間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即使畢業後保護圈不再,至少這類教育資源的輸送,能保全 LGBT 孩子在起跑點上有充分的自信做自己,並累積足夠的知識技能來因應外界可能的不友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