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國際消息 性別平等 性別議題 美洲

美國眾議院通過正式文件中,必須使用「性別中立」的語言

美國政局近來輒為全球焦點,除了政權交接與國會動亂之外,另有一事亦被輿論高度關注,即眾議院修正新一屆的議事規則,史無前例地通過:此後眾議院公文應使用「性別中立」語言。
 

按照慣例,眾議院於每屆開議前均會通過新議事規則。此次修正案以217比206票通過,包括對吹哨者的保障、提高少數黨修法門檻等。但是,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取消「二元性別」用詞、改採「性別中立」語言,也就是以雙親(parent)、孩子(child)、手足(sibling)、配偶(spouse)等沒有特定性別意涵的詞彙,取代原有的母親(mother)、父親(father)、女兒(daughter)、兒子(son)、妻子(wife)、丈夫(husband)、姊妹(sister)、兄弟(brother)等用語。另外,主席一詞會以 “chair” 取代 “chairman”、使用「成員」(member)或「代表」(delegate)替代 “she” 或 “he”,以及以 “ themself ” 取代 “ herself ” 與 “ himself ”。此外,上屆國會成立的「多元共融辦公室(Office of Diversity and Inclusion)」也決議成為永久性組織,以推動國會辦公室的員工多樣性與職場友善。
 
事實上,性別本來就不是非男即女,尚有雙性人、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認同者等,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表示,此修訂乃「尊重所有的性別認同」,不僅反映國會的多元價值,也強化國會的問責性、透明度與施政效力,以滿足美國人民的期待。去年11月,美國創紀錄地有近600位LGBT+ 族群成員參選、奧克拉荷馬州更選出全美首位非二元性別認同的州議員Mauree Turner,因此,國會這樣的改變其實算得上是跟上民意。
 
然而,這項規則也引來保守派政治人物的抨擊。眾議院共和黨領袖Kevin McCarthy得知提案時便推文「這很蠢」;企圖連任的喬治亞州參議員Kelly Loeffler則呼籲,「大家如果還想叫爸爸、媽媽、兒子、女兒」,就把票投給他,不過他隨後已確定敗選。也尚有許多保守派媒體表示以後再也不能使用上述稱呼。
真是如此嗎?事實上這性別中立的語言規則僅適用於官方文件,眾議員在非文件的各種溝通場合並不會被禁止使用性別化的用語。也就是說,這項議事規則的改變完全不影響眾議員溝通時使用「爸爸、媽媽、兒子、女兒」。事實查核網站Snopes也認為,極右派政治人物的指控有誤導群眾之嫌。眾議院委員會主席Jim McGovern對此做出澄清表示,「我們作這改變是為了共融(inclusion),而不是排除(exclusion)。」
 
隨著性別平等意識的提升,固守二元性別的詞語已不合時宜,性別中立語言逐漸成為趨勢。除了they常被作為性別中立的單數代詞外,牛津辭典在2018年則新創Ze/Zir取代he/his與she/her;德國近年相關討論也相當熱烈,因德語中幾乎萬物皆有性別;許多跨國企業如高盛、IBM等,也鼓勵同事使用性別中立語言,多家航空公司如日本航空的招呼詞也改以everyone取代ladies & gentlemen。
 
相較於其他語言,中文在某些詞彙上似乎較無性別之分,但深層來看,中文的語言環境及社會關係中,當然還是有許多性別化的稱謂與互動,包括日常稱呼他人(或自稱)為先生、女士/小姐之類的用法,或在表單資料填寫上,也仍很常見選項設計只有男或女,或在口語上慣以異性戀框架出發,例如問單身女性「有沒有男朋友」之類的。可以說,語言及人際互動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能更有意識、乃至更有創意地發想與實踐,來避免落入性別二分或異性戀預設的窠臼,適切對待每一個人,自然而然地把每一個人「算進來」。
 
我們不見得對每一個問題都有既定的答案,但我們相信,很多時候,不墨守成規,不害怕改變是重要的:改變語言,就是改變心智與思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