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南市發生一樁母親持菜刀砍殺女兒致死的悲劇。女兒長期患有思覺失調症,由母親照護,而她自己也久病纏身,多重負荷,心力交瘁,終於採取極端手段。之後,母親還試圖自殘,幸好警方及時趕到,並未釀成第二死。這個事件暴露出精神病人家屬長期照護下的困境,尤其當患者是家中較年輕的成員、由老一輩人負起長照責任,精神疾病污名、經濟與體力的重擔下,更可能產生綿綿無絕期且無出路的恐怖。
2018年台灣已經轉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4%,預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高齡人口將可能超過總人口20%。高齡人口一般被視為需要照護的對象,但是,如上述事件所示,也可能因為種種傷殘狀態,致使老年人也必須充任照護人力的一環。
作家郭強生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中,勾勒出這樣一幅圖象:單身中年往往成為照顧老年父母的主要責任者,若有其他已成家兄弟姊妹,往往需周全配偶與子女,只能是照護父母的輔佐而已。過去,國內同志結婚還未合法時,不少同志明明早有伴侶與家庭,卻仍被視為「單身」,當原生家庭有需要,就自然被視為「單身」照護人力的一部分。
同時,無論單身與否,同志老年後的生活,傳統上似乎比較不以親子關係為想像主軸。而近年台灣掀起一波老年如何樂活的討論,多半仍以異性戀關係為基礎。小編常聽身邊同志朋友說,年紀大了以後,不妨就是三五好友共同居住,組成彩虹公寓,解悶又能互助;而這樣的生命圖景,若還能有得到法律保障,將會更完整。這也就是伴盟曾經提出、被保守團體一再曲解抹黑的「多人家屬」觀念。誠如伴盟秘書長簡至潔所言,「『家』不再是以親屬關係作為必要基礎,而是以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在一起」,打破「成家等同於婚姻、婚姻等同於幸福」的狹隘想像。不只是同志朋友,例如身患不同疾病的友人之間,也同樣能共組一個「家」,老來相互扶助。
從精神疾病長期照護壓力而導致的家庭悲劇,談及同志老年的共同彩虹生活,兩個議題看似南轅北轍,實際上,都觸及了台灣已然置身其中的高齡社會及其巨大隱憂。台灣社會迫切需要正視當代「家」的多樣性,並在政策和法律的層次上給予不同形式的家庭足夠資源與支持;肯認多元成家,讓需要的人得到較好的照顧,才能真的人人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