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分辨對某個人是喜歡還是愛嗎?
點開教育部的「iLove戀愛時光地圖」網站,其中一項測驗為「是愛還是喜歡」,列出多個問題,包括「我很想獨自佔有他?」、「我願意為他做任何事?」、「他做任何事我都願意原諒他?」、「要忽略他犯的錯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他心情低落時,我最重要的事是逗他開心?」、「他的幸福是我的責任?」
——答「否」,就歸類到喜歡,答「是」則歸類為愛。喜歡和愛,變成可以二分且量化的結果。
「愛」或是「喜歡」,從來就沒有明確的界線與定義,身為大人的我們都可能難以回答,竟通過一系列簡化的是否題,成了孩子情感教育的教材。在這些問題與歸類之下,把「愛」和「獨佔」、「無限付出」掛勾,也不禁讓我們想問,到底是要教孩子如何愛人,還是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恐怖情人?
這個網站隸屬於「年輕世代婚姻教育強化」發展計畫,計畫執行人表示,「『婚前教育』已經研究證實是一種幫助人們學習經營幸福婚姻的有效方法」,將網站內容定位在讓年輕人學習婚前教育、強化婚姻相關知能。
但是,除了過度二分與簡化的情感判別,此網站更傳遞錯誤的性知識及守貞教育,竟出現「全程使用保險套對人體免疫病毒(HIV)的防禦率只有7成左右。真正安全的性行為是在有長期承諾前提下的單一性伴侶或守貞」這樣的說法。
伴盟認為,無論婚前或婚後,真正重要的是尊重另一半的意願,守貞並不能作為婚姻幸福的保證,婚姻也並非愛的唯一終點。讓孩子以為「守貞及單一性伴侶」等於「安全性行為」則是罔顧現實、大錯特錯的觀念。
除了「戀愛時光地圖網站」,還有另一個為孩子或青少年設計的網站,即衛福部的「性福e學園」,協助探索情感教育與性知識的世界,其中「人際與親密關係」單元裡,關於「兩性交往時,應該如何平衡你們之間的關係呢?」竟要求人們自我檢視「你能無條件接納對方嗎?」
所謂「無條件接納對方」,正如同教育部網站上的錯誤,並不能作為親密關係的衡量標準,人們都可能做不到無條件接納自己了,卻被期待無條件接納他人?親密關係中面臨挑戰、藉由協商與調整來邁向和諧,並非由單方面以無限大愛來完成。此外,以「兩性」為焦點的撰文方式,更忽略了多元性別的存在,並無助 LGBT 青少年學習悅納自我、人際交流與親密關係。
這真的是我們想給孩子的情感教育與性教育嗎?由政府委託所謂專家做出來的教育網站,卻彰顯出觀點與知識上的狹隘。不單單是教育部、衛福部的網站還需要把關,更期盼有一天,我們的教育能告訴孩子——愛,並不代表要佔有,更沒有人說,要赴湯蹈火才叫真愛。
本文刊登於2020.11.14蘋果即時:https://reurl.cc/n027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