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6 年 02 月 22 日
同志出櫃過程都一樣?考選部1月底舉行社工師高考,考題中出現同志出櫃順序為何的選擇題,考生須在四選項中擇一「標準答案」,引發同志圈及幫助同志的社工界熱議,指出「現今同志出櫃歷程百百種,考題不符現實」。
該考題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38題「同性戀者從認知自己性取向到公開承認同性戀傾向的過程為『出櫃』。一般而言,出櫃需要歷經四個階段,其順序為何?」標準答案為B選項「自我坦承-認識圈內人-向親友坦承-出櫃」。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助理教授劉安真專研輔導與諮商,對該考題深感不妥。「這考題出於1970、80年代同志認同階段理論,距今超過40年,無法反映當今同志認同及出櫃歷程的多元與差異性,實在跟不上時代。」
「坦承」應改「覺察」
劉安真指出,同志階段認同理論在早年將同性戀視為疾病的社會中,提出同性戀是不一樣的性傾向,在當時是比較正向的進步理論,但隨社會氛圍改變,早引起眾多批評,「這理論有其生命意義,但不同社會文化有不同歷程,不見得適合當今台灣」,考題中用「坦承」一詞有汙名化同志之嫌,應用「覺察」。
她舉例,早年同志因資源缺乏,出櫃歷程確實比較可能如答案B所示;但現在許多同志很小就知何謂同志,後來覺察自己也是;或還沒自我覺察,就已進入很多關係。「國考是否要考這種記憶式考題,標籤、類型化同志,需要討論。」
性別/同志運動者呂欣潔表示,她就是在意識到自己是同志前,就認識很多同志朋友,若依該考題,根本不符典型。另外,她在社會看來雖已公開出櫃,但仍天天面對「出櫃」問題,比如搭計程車或買早餐時,碰到對方預設她是異性戀,「在一個以異性戀預設的社會,連我都必須天天出櫃」。
考選部:樂意討論
考選部考選規劃司司長黃慶章表示,他們邀請的老師雖都學有專精,但可能有時照理論出題,以致引起不同意見,將把各方意見轉給出題老師參考,讓大家以後注意,「很樂意與各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