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秈暘(律師及司法官特考及格)
臉書於本月3日表示,將擴大對仇恨言論的管制範圍,透過系統演算移除對非裔與同性戀者的言論,是近年在各大廠商與企業皆聲明抵制臉書政策的浪潮中,臉書首度做出的具體措施,顯示對性少數等弱勢族群的保障,已逐漸成為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標。
以往臉書對於仇恨言論的審查,基本上僅限於對白人男性的言論,卻不保障會被仇恨言論傷害更深的性少數族群,此早已飽受各界的批評。除維權團體的長年批評外,於今年6月起更招致英荷消費品生產商聯合利華公司和日本汽車大廠本田的抵制;而當佛洛伊德事件(Floyd)發酵後,如可口可樂和星巴克在內等大型品牌也開始撤除在臉書的廣告,以作為對臉書放任仇恨言論傷害弱勢族群的抗議。而時至今日,「不要從仇恨中牟利」已儼然成為全球共識。
除了跨國企業對臉書的積極抵制,各國政府也都自法制面著手進行管制。如2019年5月時法國政府與紐西蘭政府共同簽署《基督城呼籲》(Christchurch Call)的承諾,亦要求如臉書、推特等社交平台,必須針對基於性別、性取向等根據屬性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進行管制,法國司法部門亦積極與臉書進行合作,要求臉書提供發表恐怖言論及仇恨言論之用戶資料,以進行相關犯罪偵辦。此舉被視為法國政府已將對仇恨言論的管制力道提升至恐怖主義同視,除了加大了法律的介入空間外,也重新喚起國際間重視仇恨言論對弱勢族群傷害。
過去在仇恨言論是否管制的議題中,時常有反對者認為消除仇恨言論不應透過管制,而是更應該任由仇恨言論在言論自由市場中流通,藉以討論並排除淘汰。然而,各國社會其實都存在著對弱勢族群的結構性宰制,優勢與弱勢族群事實上是處於權力不對等的位階,在這樣的言論市場中,自始就不存在真正「完全自由對等」的交易。
諷刺的是,2017年時臉書遭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踢爆,臉書在仇恨言論的管制上,依據其演算法的設定,若分別針對女司機、黑人小孩及白人男性發表仇恨言論,則臉書會優先刪除的,竟然是對「白人男性」的仇恨言論,蓋其演算法的運算結果,女司機因為有司機一詞,會被臉書判定為中性詞彙,而不該當仇恨言論。這顯示臉書演算法對於仇恨言論的處理方式,恐怕遠未能掌握其本質,從而小則造成對歷史性弱勢群體保障不周,大則甚至反而可能加深優勢團體宰制地位的結果。
時至今日,言論自由已不再是粉飾暴力仇恨攻擊的遮羞布,當整個社會皆已表達對反歧視的支持,並已開始謀求改革,而各國政府與企業皆已回應了這樣的趨勢並開展行動時,無論大至臉書、國家,小至個人,皆應直面仇恨言論造成如性少數等弱勢族群的宰制與侵害,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活在沒有仇恨而受保障的環境之中。
(全文刊登於2020/12/19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