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出櫃的網紅林進,日前在個人IG上指出,無論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性取向是多元的,沒有哪一種才是「正常」。他說,只要聽到有人說「性向是正常的」,就不禁冒火:「怎樣是不正常的?心底是不是存在歧視?」並進一步呼籲:「希望大家在用詞上都能注意些,說者可能無意但聽者有心啊!」
今年澳盛銀行為雪梨同志大型活動所推出的支持廣告中,就以「文字傷人」(Words do hurt)為主題,讓同志現身說出曾傷害過他們的歧視用語。而在相關調查中也顯示,相當高比例的受訪同志提到日常生活曾遇到言語歧視,然而,認為這是個問題的異性戀,比例卻低很多。
語言交談如此日常,卻必然鑲嵌在各式價值預設與對話情境中,當我們有意識選擇某些詞彙,或無意識地順口說出某些詞彙,可能同時也暴露出在性別、種族、階級等面向上潛藏的歧視。以性別面向來說,就常常聽到對那些鬆動或挑戰了既定性別氣質範疇者的嘲弄,換言之,也就是「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時,性別失序的危機感即可能反應為語言上的羞辱,於是,就會聽到批評行為舉止較為陰柔的男性為「死娘砲」、「人妖」,或以譏笑口吻說陰柔男同志或陽剛女同志或跨性別為「不男不女」⋯⋯等。
再者,由於性別相對來看屬於較晚才被明確建立起來的平權範疇,對於有些認識較少、或年齡較長的人,仍會以異性戀為標尺,認為兩性交往才是「正常」,也無法順利以「同志」、「跨性別」等詞彙來指稱相應的存在。
伴盟夥伴經常在演講結束後,遇到態度「友善且親切」的聽眾來聊天,但對方會衝口說出:「老師,你的性向有正常嗎?」或是「老師,我們同事有一個女生是喜歡女生,還有另外一個男生是『正常』的⋯⋯」,當我們回應「大家都是正常的」之後,這些人馬上會說:「我知道我知道⋯⋯」,然後在隨後談話中仍出現「正常」這個形容詞。
雖然我們能夠理解社會上有些人因為缺乏詞彙,在形容「多元性別」的世界時,左支右絀;甚至為了方便,選擇採用「正常」這種詞彙進行溝通,但這聽在被壓迫者耳裡,宛如針刺,很難繼續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為了盡量消弭這類歧視帶來的傷害,目前常見以較具包容性的用語來替代原先的男女二分用語,或增加更多表述性別的選項,同時,不把異性戀預設為標準。過去看到單身女性就問:「有沒有男朋友?」現在有人會改口問:「有沒有女朋友或男朋友?」表格上的性別欄,過去只有「男」、「女」,現在可能還增加了「其他」等等,都算是在日常用語上,前進了饒有意義的一小步。
🌈 支持伴盟為你選讀評論好新聞:https://pse.is/U8D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