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帶女友回家住,一個母親如何從擔憂到理解?──許秀雯讀《關於女兒》
2018年11月24日,反同公投綁大選結果出爐後,我帶著複雜的心情在飛機上看完南韓小說家金惠珍的《關於女兒》,心裡覺得這本書在此刻出版不但是一個有意思的時機,更幾近是一帖苦口良藥。
當臺灣反同人士不斷嚷嚷「血緣最重要」(同志伴侶生不出有雙血緣的孩子!)、一夫一妻傳統婚姻家庭需要特別保護(所以不能讓同志結婚!)等邏輯斷線的論調,本書從一名女同志的母親的角度出發,承認並直視為人父母者的恐同焦慮(但也不僅是恐同焦慮),透過兩個世代(母親與同志女兒)的對立與辯論,改寫了「問題的問法」,指引出消融焦慮的可能路徑。做為一個女同志,以及因為婚姻平權、性平教育議題而必須長期接觸、暴露在各種恐同焦慮浪潮中的運動者,我深覺本書值得推薦閱讀!
父母的反同,可能來自對子女的擔憂
我認為對為人父母者來說,之所以「反對子女當同性戀」,除了宗教因素,最主要原因在於,這想法同時導因於「已知的不利」和「未知的恐懼」,兩者緊密扣連並相互加乘後,往往使得文化中不理性的恐同思想可以輕易戰勝「平等」、「自由」、「民主」等人權理念。
我所謂的「已知的不利」,是父母知道「社會(還是)認為同性戀不正常」,若子女是同性戀,將很容易被社會排除,難以過體面生活。這種「已知的不利」本身就夠讓人恐懼了(「你都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嗎?」),更具體來說,這些不利當然還包括因為同性伴侶關係不被法律承認,無法建立配偶、子女的「家人」關係,而沒有家人、子嗣的結果,「年老了之後誰來照顧你?」
「誰來照顧你」對年歲漸長或已年邁的父母而言是一個深沉的恐懼,它既是已知的(因為在高齡化、少子化、公共照顧體系不健全的社會裡,異性戀無論有無小孩也都被迫要面對此一危機),也是未知的(異性戀尚且如此,同性戀要怎麼辦?),所以顯得格外可怕。
而「未知的恐懼」,很大程度牽涉到父母對於同性戀欠缺必要的認識與理解,所以往往無法想像同性戀怎麼會、如何能「是一個值得擁有的身分」,「值得經營與付出的關係」?小說中的母親就不斷揣想與質疑,女兒和同性戀人的性,如何能像自己和丈夫那般給彼此帶來歡愉,並產生帶有雙方血緣的子女?
孩子成為同性戀這件事本身,對父母來說因為超越了自身知識(用臺灣當今脈絡來說,就叫作「欠缺同志教育」的結果),所以也就更超乎想像。家長原本是教導孩子知識的啟蒙者,但在同性戀這件事上,因為同性戀的社會汙名,與同性戀有關的知識不被當作知識,因此家長沒辦法對此擁有健康的求知欲,更沒辦法接受位置倒過來,在事到臨頭(發現孩子是同性戀時),才被自己的同志孩子所「啟蒙」,我認為是因為這樣,理解和溝通才變得如此困難。